当前位置:首页>宗教信仰>正文

道举制度——在唐朝当道士还能做官?真的吗?

时间:2024-03-10作者:懂你才信阅读:68分类:宗教信仰

2道举制度——在唐朝当道士还能做官?真的吗?

寮曡█

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的人才选拔机制一直采用的科举的形式,这其中又分文举和武举,此举目的在于为朝廷提供真正的优秀人才,辅佐统治者稳固政权。可还有一种选举制度,它只在唐朝时期短暂停留过,这个"短命"的选举就是道举。何为道举?难道信道教还能当官?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,在唐朝还真有。

一、道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

许多人被《西游记》所迷惑,皇帝在唐玄奘出发前的"谆谆教诲",以及将一粒唐朝国土的沙子放入杯中,让唐玄奘一饮而尽,意在让他不要忘了自己的故土。

这样的解读没错,可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的是,当时唐玄奘出发前,压根就不是***所谓,皇帝并没有授权唐玄奘去印度取佛经,只是他自己的志向所为。

因为唐朝当时真正信奉的是道教。道教当时在唐朝可谓是第一大教,这和当初唐朝见过之后,将老子追奉为"太上玄元皇帝",可想而知老子在唐朝的地位何其之高。

另外,唐朝时期共有道教儒教和佛教,本来大家各干各的,井水不犯河水,但唐朝偏偏给道教来了个"捧杀",将道教封为第一国教,儒第二,佛垫底。

至于唐朝为何如此痴迷于道教,其中不少历史事件还是能作为作为佐证的。唐朝建国初期,见证了前朝百姓的生灵涂炭,更见证了被逼急的百姓揭竿而起。开国皇帝李渊在想,我可不能重蹈覆辙。

于是唐朝初期,为了统一民心,就要学会统一他们的信仰,于是统一将传统的道家思想融入唐朝的思想建设中去。

还有一个"不能说的秘密"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自卑心理。在唐朝之前,隋朝的大部分官员全都出自门阀家族,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富二代。

而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官场上的"富二代"的推波助澜。李渊心想,我虽然出身不如你们,但要找一个镇得住场子的祖师爷,于是想了半天,认为老子是最有潜质的人选。由此便遵循了祖师爷的脚步,将道教发扬光大。

王朝的建立不仅要把控好上层,还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,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。以道教起家的唐朝,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道举制度,此举是希望信奉道教之人,通过考核成为朝廷官员,为了收拢民心,更是巩固政权的一大举措。

也就是说,如果你啥也不会,但信道,或许还有一丝机会在唐朝官场上谋个官职。

二、 道举制度为有识之士开辟了新道路

道举制度的建立,由开国皇帝李渊开了个头后,懂事的唐高宗继承前辈的足迹,将《道德经》强行添加进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中。而唐玄宗更是要求,贵族家庭或是有经济能力的家庭,家中都要收藏《老子》。

真正开启道举制度的,则是唐玄宗时期所颁布的《令两京诸路各置玄元皇帝诏》,这其中明确规定将《老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庄子》等书列入科举考核项目,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敢明目张胆"划重点"的皇帝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道举产生。它是一项独立的科举制度,和唐朝已有的明经、进士不是一个派别。

既然规定了道举的范围和规则,就要建立相应的道学,在唐朝时期的道学发展可谓如火如荼。其中最为出名也是最早创立的崇玄馆,正是为了道举制度孕育而生的。

崇玄学不是一般人想上就能上的,熟读四书五经在这里不顶用,真正能如崇玄馆的学生必须得是国子学和地方选***的优秀人才。除了在长安城内,在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的崇玄学院。

这些学生的上课内容除了传统的《老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庄子》之外,在后期还增加了《庚桑子》作为基础教程。

道举的创立,让原本眼里只有明经和进士的考生们眼前一亮,等于国家给他们通往仕途之路上又开了一条康庄大道,此举几乎掀起了全民研究道学的热潮。

我们熟悉的白居易,虽然不是道举制度选拔的官员,但不妨碍他平时的熟读《老子、《庄子》等书籍。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,还曾经写过关于学习的道学时的心得体会《村居寄张殷衡》中就写道"唯看老子五千字,不蹋长安十二衝。"

唐玄宗所创道举的初衷,意在道举人员从道学中"理国"、"经邦国"的理念学以致用。他对《道德经》的注释中,同样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。他更希望道教能够教导学生不要拘泥于繁文缛节,而是将在治国理民的理念发扬光大。

历史上著名的宋少贞、冯子华等人,都是通过道举中走出来的。唐玄宗对道举的重视程度,从首次开科时就可见一斑。在考试时候,皇帝亲自考核,和它同一时期的明经和进士可没有这种待遇,由此可见唐朝***对道举寄予厚望。

道举的产生对于唐朝选拔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,"术业有专攻",他们可能在明经或进士上尚不精通,但不拘一格将人才的理念在道举身上体现出来了。通过道举,举人同样能走出一条路,为国效力。

另外,道举对于道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加深,对于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也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。道学中推崇的"尊老"理念,也对明经学中相关的理论做了详实的诠释。

道学中对于老子作为道教文化的"创始人",从理论到系统化的发展上,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学术探讨,这让唐朝追奉老子为"太上玄元皇帝"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。

三、唐朝对道教的管理--道士不是相当就能当,要考试

唐朝对道教的管理,称得上历史朝代中最为全面和规范的。道教由民间的自主信奉到朝廷官方的道举认证,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唐朝社会的道教推广。

唐朝的道教信徒分布广泛,从皇帝到大臣,从商人到农民信奉道教的比例非常大。而对道教的管理和推广,正是利用道教所传播的核心和观点加强对整个国家的集权管理。

在官员制度的管理上,唐朝为此专门成立了道官制度。唐朝***从民间选取公信力和管理能力合格的道士和道姑,作为管理民间信奉道教的百姓官员。

唐朝***不仅对道教人数实现严格的把控和管理,甚至连道观的管理也极其严格。这些工作主要由道士和道姑执行,而他们在民间不仅具有极高的话语权,道观所产生的利润也能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。

唐朝吸取前朝的失败经验,从唐朝开国初期,就将道教树立成全民信奉的教派,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道教的传播对整体社会进行精神领域、学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,最终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。

不仅如此,唐朝对道士和道姑的管理也异常严格,在其他朝代,出家并不需要通过其他人允许,只需说服自己即可。可在唐朝,私自出家是不被允许的,甚至会触犯唐朝的法律。

唐朝将道士或道姑的出家成为官度,其意思是只有受到朝廷的官方认可和对外公告,才能出家当道士。

想要获得朝廷的认可成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不仅对入道本人有严格的审查,还需要由专门的师傅带着修行,只有通过这位老师的认可,才能有机会成为道士的人选。另外,道士也是要考试的,而且是朝廷正儿八经地出题,通过这些重重选拔之后,才有资格成为一名道士。

成为道士之后,当然还有更高的追求,那就是在努力学习道学,从而成为道官。道官是朝廷对民间道教管理的重要途径,唐朝时对于道官的选拔极其严格,不仅道学理论要过关,在当地也要具备相应的公信力,才能成为道官。

道官被称为"道门威仪",这个职位相当于道观中的院长,而他的下属的职务还有道门教授,顾名思义就是传授道教的知识和理论。

一般来说,道观的常驻职务分为三类,他们的称谓分别是观主、上座、和监斋。观主的工作是统管整个道观的日常事务,上座和监斋主要是打下手的,这三个职位可不是随便挑选的,而是通过民间的选举,再用朝廷官方考核,才能真正上任。

缁撹

唐朝道举的产生,是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控制手段,它的产生和唐朝皇帝家族出生有关,更和当时的整体社会的宗教形态形成相辅相成的效果。

统治者深知"水能载舟亦能覆舟"的道理,在管理民众的做法上,不仅要纪律严明,更要从精神上控制他们。

这也是唐朝道举乃至于道教能够发展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。从某种层面来说,大部分制度和宗教的推广和执行,是为了更好为皇权服务。

参考文献:

《村居寄张殷衡》